印象中的流水帐(不按时间顺序)
配置主机
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,上一台主机还是在15年配的,接口,配置都跟不上了。
配电脑过程中,有几件值得可说的:
- 配置问题
有不少纠结点:
一个是配置选择,
最终决断: 选当前预算内,配置最好的。
最终节省的时间,使用过程中的流畅感,我相信是值得的。
一个是显卡要买什么样的
在配置的时候,由于中美对抗,AI等原因,显卡贵得要死。
对自己的目的分析:
买显卡主要需求有游戏,可能的AI学习,图形学学习, 区块链
对于游戏,现在是没有时间玩了,AI学习,图形学学习,区块链,这些是未来的事情,当前主要的开发需求,显卡只用来点亮即可。
因此,我完全可以先买一张点亮卡即可,最终选择了AMD RX580 2048SP, 花了300块钱,效果出齐的好。完全满足需求。
-
系统选择
选linux的需求,强制自己学习更多的linux知识, 命令行强大, 包管理更加科学。
对Linux系统也折腾过不少了,CentoOS, gentoo,archlinux, ubuntu, deepin
因此,对于linux, 虽然我还是菜鸟,但也算是入门了,
但是这次换电脑,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做自己的产品,搞自己副业,对linux更深的技术,是按需学习,而不是系统学习了。
故选Linux 需要偏稳定, 少折腾。综合稳定和自由度考虑,装了Manjaro,额外说一句,安装linux, 尽量还是买一个带核显的CPU,我这次买的是不带核显的CPU,点亮也折腾了好一会
Majaro 这次只用了两周,最终还是放弃了使用linux
相比Windows,linux的生态,还是免不了折腾,使用的各种软件对linux的适配,仍有各种各样的问题。
而我现在的心态是专心搞副业,搞产品,尽可能少的分心去折腾所谓的技术,而是以产品需求去学习。
Windows上wsl够我用了, 加上服务器环境,因此不缺linux折腾的机会。本次装Windows, 考虑到Windows 时不时蓝屏的问题,我决定放弃从系统之家下载, 从官网上下载一个纯净的系统,然后,从github上找激活方式。
装软件从官网上找安装包,可避免与360
和太平洋软件
之流的广告,静默安装,捆绑安装斗志斗勇的烦恼。
这里不讨论盗版正版的问题,限于经济因素,不过多逼逼。装到官方所谓纯净包也遇到不少问题:
- 配置环境是个苦力活,后面需要注意系统备份的技能,再换新机,恢复备份还是能节省不少时间与精力。
- 缺少了很多库,更新,跨平台使用Compose开发桌面端,就有些API不兼容,一直闪退, 看上去是报DirectX12的问题,但是一直没找到解决办法,最后注释了相关的代码了事
- 使用了几个月,仍旧会遇到一次蓝屏,不过,可以放心的是,少了一些后门的风险吧。
-
NAS
上一台主机,借机折腾了两周时间的NAS, 最终因需求不明确,耗电,精力有限等理由,暂时放弃了继续折腾。
代码同步,使用github, gitee 暂时够用
家庭影音,资源收集,优先级不高,主要是将来了孩子教育收集一些资源,精力有限,暂时还是买专业的服务。
blog 买了腾讯云, 相册同步暂时手动备份硬盘,阿里云盘白嫖了100G
至于其他可玩性,先将服务器利用起来,不够用了,再折腾homelab
心态还是焦虑的,想先解决自己产品的问题, 暂时屏蔽掉一些支线的探索,优先刷主线任务。
2023-06-27 15:48 更新
NAS还是有必要折腾一下的,资料收集是一个积累的过程,越早搞,收益越大,硬盘成本降下来了,电费每年几百块,这个钱值得花
能节省不少其他的开销, 多端同步的需求太重要了,节省的时间长期来看是无价的,人的精力,时间有限,节约下来的时间,哪怕用来休息,都是值得的。
可是,我自己折腾NAS,算不算耗费时间呢? 这又不一样, 目前节省的还是重复劳动所耗费的时间, 折腾nas不属于重复劳动, 是完成目标顺带的一个能力。
纠点的一个点:
或许我真该直接先买一个群晖, 先用起来再说? 不够用了再折腾?
刷小说
装完主机,折腾系统装环境的过程中, 消磨了不少激情,再加上家里的琐碎事情,心态有些崩了,想玩游戏,怕耗时太久,
最终无意识选择了刷小说。
一个月的时间,刷了两本小说:诡秘之主,斗破苍穹。
看小说的过程中,倒还是有不少想法,看完这后,想写点什么,但是一拿出手机,或坐在电脑前,又写不出来什么了。
后面还是要养成随时记录的习惯,有想法就记录下来,复盘时间不知道复盘什么的时候,不如先将一天的事情回顾,然后将想法,下一步的任务整理。
小说刷久了,有点与现实脱节,心态容易崩了,陷入了时间浪费,无尽的愧疚之中, 各种常立志的羞愧与挣扎情绪困扰, 本该做的事,积累的更多,更没有勇气做了。
看小说的注意力是真投入,边角时间都利用上了, 就空就看。甚至夜晚冲完奶粉,还要再看一两个小时才睡觉。
为什么就没有这样的精力去学习,去做码代码呢?
这种状态,从沉迷游戏开始, 低频刺激与高频刺激的碰撞,多巴胺需求的应激反应, 生存各种压力带来的阶段性的放纵, 导致很容易就选择了逃避,不想面对现实,懒于思考,纠结,继而陷入不断挣扎纠结的情绪中…
我总结为沉迷游戏十几年的后遗症。
娱乐至死说的是有道理的,熟悉了高频刺激,再切换到低频的延迟满足的节奏中去,各种后遗症和综合症就出来了。
沉迷游戏带来的后遗症在我身上表现的特征是: 每到换季,天气变化,情绪会不自觉低落,啥都不想干,总想回忆曾经打游戏的时光。然后就想找游戏打,或看游戏直播, 看小说来转移注意力。
不管是选择哪个方案,总是从主线中跳出一段时间,没有思考,没有规划,
投入到忙碌之中抑制思考,等小说看完了, 游戏不充钱就玩不下去时, 或者又被现实抽打,被无能为力感包围的时候,才知道,终究是需要自己脚踏实地去做, 才能解决问题。
看小说也并不是完全无用,一个是焦虑的注意力转移了, 不至于被生活里的压力折磨抑郁,姑且理解为是大脑的自我选择休息的方式吧。
其次,看小说的视角变了,不完全是无脑投入到作者布置的情结中,会抽离视角,揣摩作者的思路,情绪调动的手法,时不时的也跃跃欲试,思考如何借助技术能力,突破写作障碍, 为写作助力。
即使是网络小说,之所以火起来了,是有其可圈可点之处的,能感受到作者有构思,有花心思, 有诚意去满足读者的。
况且连续更几年,这个毅力是我所欠缺的,是不可忽视的。
成功需要运气,但是还是需要实力与付出作为基调, 才能在运气来临之时把握住运气。
学习的尽头是写作才对。文字是输出成本低,效果好,收益大的一种输出方式,哪怕视频再火, 也必将不能缺少文字的一席之地。
blog 折腾
下决心买了几年的服务器和域名, 算是将自己的blog搭出来了。
技术的问题不大,主要还是钱、时间,以及持续输出的问题。
将以前的文字整理了一下,克服了文笔被鄙视的恐惧,选择发表出来, 权当留个记忆,坦然接受每个时期的自己。
输出的频率依旧太低,客观原因确实是时间太少,有了两个小孩,再加上家庭里的各种矛盾,公司节奏也紧张起来了。切实感受到了时间,精力这一奢侈品的属性。
然而,时间越是少,越是焦虑,阶段性的放纵,也有逃避这些压力的原因吧。
长远来看,blog必需要持续输出,不仅是为了人个IP,更主要是为了满足分享欲,表达欲。
分享,表达,这很重要, 虽然短时间减缓了学习的速度,但输出是知识习得的闭环。
写字,于我来说,也是梳理思路,调整状态的主要的途径,目前来看也是很有效的途径。
如果文字能帮助到同等境地的人,那就更有功德了。
现在的blog 样式还是不太满意,但是前端的技术栈又感觉有心无力, 想加一些模块,调整一些功能,都有些无从下手,
现在还是想先尽可能快地解决经济压力, 样式的问题,后面闲睱之时再抽空整吧。
blog 写文以markdown保存,发布到 wordpress 有相关脚本,后面发表到其他平台,成本也不高。
自己的blog与其他平台blog并不冲突。
先在自己的blog上稳定了输出频率,不再焦虑写文了,再将文章发表到更多受众的平台。
信息过载
B站,知乎,开发者周刊,公众号,微信,Telegram, Twitter, Reddit, Slack, Discord
信息看不过来,高质量的信息少,大多数是垃圾信息,
B站,知乎
推荐: 各种广告,推广,软文,VIP,等商业条目的占40%, 关于两性,生活隐私, 娱乐吃瓜搞事情等占去40%,剩下的时事热点,空想脑洞, 占15%, 偶而冒出来的各领域的干货连5%都难以保证了
热榜: 大多是时事热点,明星八卦, 而这些又是审核重点关注点,很难有营养价值,或许我的关注点不在此,段位太低,看不太懂。
关注:大多是时事热点的动态
英文信息,摄取太慢,读不懂,看一会容易瞌睡, 强打精神看完,效率太低,容易造成一天没干啥事的感觉。
想着RSS能解决问题,收费的Feedly没那个预算,Inoreader 没有移动端, 也有收费限制, RSSHub, TinyHub, RssHubClient,前端的技术栈一直没入门, 一直没用起来
下一步先将RssHub 流程走通,用起来,遇到实际痛点了,再考虑是否需要自己再写一个 RSS client。
目前想到的痛点:
不需要服务器,能否将RSSHub的能力集成到客户端,
多端同步,数据是终身财富的需求
网页内容保存为md, 将网页收藏起来
一言不合就想自己开发一个工具的想法,终是有些误事。往往结局是工具没有做出来(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精力去从头做),最后想做的事情也没有做好。
优先利用现有的工具, 打造工作流,然后再根据需求,不断改善优化,是更好,更科学的方式。
我现在的问题是,整套工作流下来,尝试的成本有些高。用免费的替代,存在数据同步,迁移的问题。
可能是我将数据的迁移看得太重了?反正也带不走,不如不做的思想, 因此也失去了研究使用现有工具的动力。 这是典型的因噎废食啊!
根本的目的是高效学习么!. 有些文字,大多都是一辈子都不会再看的。哪怕是复盘再看,也不可能全都是精华。所以,该扔就扔,没必要什么数据都要保存下来。
否则依旧会造成信息过载。
这么易懂的道理,没有腾出时间思考,整理,在无尽的忙碌中,就会容易忽略。
这便是犯了”用勤奋来掩饰战略上懒惰” 的方向错误。
AIGC
ChatGPT 的横空出世,带动了一系列AI产品的爆发。各大公司都有在自有的产品上结合了AI, 确实更高效,更强大。
使用ChatGPT已经在学习编程上提效增产了,哪怕ChatGPT答的是错的,也能根据提供关键词去搜索,更何况很多时候回答的还是有用的。
这就很牛逼,称得上是一个牛逼的突破。
相对臆想的弊端,AI带来的机遇也是很多的。
有人做ChatGPT 套壳,赚得盆满钵满。与自家产品结合,也是很大的营销亮点。有的基于国情,卖账号也是收益颇丰。
AI出来后,也思考过,我要做的产品还有必要吗?与 Notion 相比,我的产品竞争力在哪里?
思考结果:
现在的AI终究是Copilot, 而且我要做的产品,也并不是满足所有的人,首先是为了解决我的困境, 而与我有相同困境的人,肯定有很多。
因此,产品是必须要做出来的。 有了自己的产品,与AI结合才有更多的可能。
AI提高了信息的检索效率,但是人对于信息的吸收,还是需要先记忆,再吸收转换,转换成自己知识体系,
然后在有已理解的基础上, 更进一步加工,组合,创新。
因此AIGC再牛逼,吸收转换创新这一过程, 短时间来看还必须亲力亲为。
对于不同领域,即使AI给出答案,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, 依旧是难以理解的, 对于正确性也难以证伪。
但是确实可以提供方向,给出关键词,进行更精确的搜索。
AI,是一个强大的工具,不必畏惧,拥抱利用,事半功倍
Side Project
想做一款能辅助长期目标的坚持与实施的应用,集成一些其他便于使用的小工具,为学习,生活提效。
步子迈太大,扯着蛋了~
目标不具体,计划难细分,朝令夕改,三心二意,眼高手低, 执行力太差,导致进度缓慢。
第一个产品想做跨平台,需要学得东西太多, 学习新知识的效率又太低,时不时地怀疑智商是不是真得太低了,做的记录,也难以形成高质量的blog
虽然认识到,文章必须写, 但是真写起来,文笔不行,逻辑也不连贯,半天崩不出几个字,写完删删减减,折腾起来,出不来一篇文章。
心态就容易崩, 挫败感强烈,然后就难以坚持下去。
- kotlin学习
coroutine花了很长一段时间, 用起来还是无从下手, 心里将并发编程想得太高大上了,潜意识里总得有一个正式仪式开始学习,必须有大块时间来学习,然后就一直没有开始。
属性代理, 到现在还没有体会到使用场景的好处, 仅仅是为了一个延时加载,更复杂的代理,还是需要自定义, 那集成到系统库中是否太浪费了?
函数返回值是一个函数,有什么使用场景?
构造函数,除了默认的,如何定义多个不同参数的构造函数?kotlin 可以使用默认参数,与java交互,如何定义无参构造?
反射这一块也只是了解个大概, 元编程,也是模模糊糊
Flow 操作符好像也懂得一些,但是涉及到跨线程,合并组合操作,又懞了…
如何按需学习,构建自己的语言体系框架? 东一榔头,西一棒槌地学习,就完全是拿不上台面的吗?
在积累不够的情况下,东一榔头,西一棒槌地学习,是学习新知识前期的常态。
积累足够了,才有能力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,然后框架去代入学习。
- Compose学习
先学的是Compose, 然而,中间却花了三个月的时间,先用flutter做了一个公司的项目。
数据驱动UI的思路,是我一直都在践行的方法。MVVM的思想是不谋而合,很容易就接受了。
但是MVVM构建的ViewModel, Scope 却卡了好一段时间。一直纠结于各种不同的Scopde是如何实现的。
最后还是从本质出发,就是变量的的作用域更高层次的抽象。在内存中创建与销毁这一过程的控制。
还是有小伙伴,有deadline学习起来快一些,Flutter 上手起来就比Compose要快得多。
Compose 结合Gradle有一个弊端,库太多了,而且依赖kotlin的版本还不一致,就导到开始很多的时间是耗在环境上的。
Flutter相对就清爽简洁一些。
相比于dart, 更喜欢kotlin 语言,再加上兼容java生态,因此我觉得compose的潜力更大一些,所以,下定决心趟 Compose 的坑,然而还是想得简单了。
本来我对自己的技术定位是跨入了编程的门槛,有一定的自学能力,像是手上拿着一个锤子,哪些里都觉得自己能敲一敲。
于是,即时Compose的生态并不好,对于kotlin, Compose的学习, 我也做好了承担吃螃蟹,开拓者的准备。
然而还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与决心。
MVI是个啥,
Molecule 又是如何将业务逻辑也使用Compose的?
DeepLink是什么鬼,
SideEffect 为什么能承担生命周期函数?
LocalProvider 这些API又是从哪里学习的?
Naivagation Controller 传参到每个Compose Page, 太麻烦点了吧?
Compose 的原理看了一遍又一遍,咋就描述不出个所以然呢?
SlotTable 与Compose怎么对应的?
SnapShot 又是如何实现的,那么多对象,新的旧的,不会太浪费内存了吗? DiffUtil 我也没咋用过…
重组如何控制Scope的?
各种新概念,新名词,应接不暇,信息过多,然后就被击退了。
击退一次学习的激情,就得缓好几天,可能一周,一个月的空闲时间就浪费掉了。
再想切换到学习的状态,又得安抚悔恨愧疚的心理, 各种负面情绪,客观因素阻碍。
来来回回,反反复复,纠纠结结,精力与时间就这样蹉跎了
- gradle 学习
gradle 的版本也是进化太快了。
使用kotlin 写,环境配置又是一大问题,不晓得怎么调试
DSL 特性, 最后一个参数是接口,可以省略扩号()?扩展函数回调
ksp, transform 我能写个什么插件学起来?
如何配置可查看源码环境?gradle_wrapper.properties 中的bin 换成 allS?
直接读文档,只坚持了两天就没坚持下去了, 英语看的效率低, 而且意识看得也是模棱两可。
学习得过程中太容易受打击,比我小的,小太多的开发者,写的blog比我有水平,技术深度比我高,自惭形愧。
gradle 关于编译速度的优化,暂时没有必要去学习。
埋点需求,也没在网上看到更好的示例,公司埋点需求,好像也不好使用ksp 来写插件埋点
不过,高级的用法,gradle plugin 是绕不过去的
ksp + 注解, 还是可以在编译阶段做不少事情: 动态依赖aar 加速编译速度的库, 生成一些模板代码
后面来以 emo库,学习scheme 插件,实践一下ksp 的开发流程
- 英语学习
单词,坚持了两周,又坚持不下去了,在地铁上,打开软件,心里就抵触, 一本toefl单词书,背了两年了,还有一半没有背完。
尽可能地看英文blog, 然而效率实在太低,看得慢,一下午看一篇blog, 看完还是云里雾里,模棱两可,太打击积极性了。
明白这个阶段是必须要过的,放平心态。
单词将例句背出来,还是有一些效果,只是在地铁上背不完,其他时间又不想占用。
- 跨平台的一些库
ktor, 网络请求
coil, 图片加载
SqlDelight, 本地持久化, 数据库
DataStore, 本地持久化, key-value
Navigation, 路由
Napier, Log日志
Kotlin Serialization, 序列化,json
学习这些库,前提还是需要建立在一个可运行的项目里, 由于目标不明确,想做的产品,页面不晓得怎么写,因此,上面的库,也仅仅学了SqlDelight
SqlDelight 的文档也是看了好久,还没有在 desktop 折腾起来,android 端上也没有折腾起来。
看源码,容易陷入源码的细节中去, 前提还是需要先用起来,没有场景,看源码想明白透彻,也是不现实。
- 伪完美主义, 想象主义, 虚无主义
搭个框架也是纠结了好久,害怕扩展性不够,后期维护成本大。
下意识想从整点开始, 放松娱乐的时候,再看一会,等5分,10分,30分的时候再开始,拖着往往就不开始了。
接收新知识,新概念比较慢,这个是天赋和积累少了,前者不可控,后者只能慢慢积累。
想做一个提升效率的工具, 又不想付费其他工具,自己的工具没做出来, 又懒于原始方法的执行, 效率的提升就拖着,耗着。
哪怕使用文本,也不能嫌麻烦,做事,目的就是解决麻烦事,这个过程少不了麻烦。
目标不明确,想做的事情只在脑袋里有个大概,没有原型图,没有需求文档,真正等实施起来,就失去主次,要做的事情太多,无从下手。
做的产品,哪怕是抄市场现有的产品,具体想做什么,也需要原型图,需求文档,否则在实际行动的时候,还是无从下手。
接下来的路
-
做产品,优先级最高
产品的想法,第一个版有哪些功能,原型图
技术问题,框架先使用emo 版本,这个库的技术还是比较认可的。碰到问题了,再着手去解决。
基本的UI库, Compose 的路由框架,架构搭建,持久化, 序列化,数据同步问题产品,先解决编辑器的问题,所见即所得不好搞,就像纯纯写作那样,搞一个基本的编辑器出来。
然后再集成待办,日程相关, 着手解决同步问题先上一个版本,不断迭代,就以编辑器(纯纯写作)为蓝本开始逐步迭代, 所以第一个版本,编辑功能,本地存储功能完备了,就可以定义一个版本了。
数据同步是一个大问题
如何做到数据库的增量更新呢? 如何避免随着时间的增长,要同步的文件越来越大?有保底方案,至少可以先保证功能的完备性。 -
继续培养输出的习惯
这与做产品的过程中是相辅相承的
将做产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,学习的技术,都尽可能记录下来,也提前为用户手册做一些文字铺垫
自己做的产品,当然要自己用起来
写出来,
害怕别人抄袭吗?这就是这一种阳谋,懒惰是天生的屏障
害怕别人嘲笑? 接受自己不足,同时也需要一些外界的压力,督促自己。
-
优先折腾主线
蹦出来的其他想法,先做记录,谨记不能有一个点子,就陷入所谓的头脑风暴里自嗨一番,嗨完又是什么都写不出来。这样太浪费精力了。
-
NAS看后续需要,有时间就折腾,没时间先买一个群晖用着
-
调整心态
如何去克服,睡完一觉,思考的成果就成了解放前的结果呢?还是勤思考,勤记录
事情太多了,烦躁的情绪
工作太忙,没时间思考?
状态切换频繁,家庭,工作,SideProject, 娱乐,很容易就陷入破罐子破摔的境地, 将时间都浪费在不快乐的娱乐节奏中去了。
总结
写得太长,有些把握不住重点,越到后面,越想急着收尾。
总体是想到哪里写哪里。
写文字,逻辑还是很重要的,逻辑清晰,写起来就不容易跑偏,也有余力思考应用不同的写作技巧。
写一篇文,时间跨度太长,花费几个小时,甚至十几,几十个小时,值得吗?
无所谓值不值,更专注快不快乐。哪有那么多计较,用爱发电是常态
即使意识到, 输出是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, 还是会下意识纠结写文章的收益。
之所以写的慢,主要还是写作能力太差,就像读英文文章慢一样,这个阶段锻炼是少不了的。所以,保持练习,少想一些有的没的。
完全没有必要再耗费精力去动摇写作与英文的学习。哪怕再想快点赚钱,这两种能力也是优先级最高锻炼。
2023-06-27 14:56
15号开始写,到27号才有时间再写下半部分,白天被公司的需求占据着,没有摸鱼时间,家人的情绪问题,带娃,孩子生病, 不仅仅是时间的问题,还有精力的问题
每天到了23点才有两个小时的空闲时间,但是这两个小时,状态很难精神起来,大脑下意识想偷懒,不想做耗脑高的事情,比如思考,学习技术。
每每如此,就感叹,那些牛人,不仅仅是智商在线,体力也是不可或缺的能力。
事情需要一样一样做,这做一点,哪一点,最后一样都没成,这跟能力陪养是类似的,有些优秀的UP,他们就是将一件事情做到了极致,才能靠那样的能力去吃饭。
2023-07-18 11:09
今天才勉强完稿,时间跨度一个月。
写此文的目的,调整心态, 继续按规划走下去。
此刻感觉,目的是达到了。不纠结悔恨已经发生的, 规划好将来需要做的。
干就完了!